查看原文
其他

教科文摘|高靓、王学男:我国培育“时代新人”理念下的生涯教育反思与实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但现实中, 青少年群体中还存在着迷茫、 脆弱、 缺乏动力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要改变这一状况 , 落实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的教育初心和使命,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 而使广大青少年对实现理想的途径与方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 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 “引路人” 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 职业与社会, 树立未来发展远景目标并掌握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促进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 生活各方面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 为青少年指明从现实到理想之路。

生涯教育与社会 、 职业等相联系的特点 ,决定了其必须植根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必须与时俱进, 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由西方引入的一套生涯教育理论与方法 , 虽然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但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故本文提出 , 应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构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 、 以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支撑 , 帮助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 将远大理想与实践路径相统一、 将学业与未来职业更加精准对接中国特色生涯教育体系。



系统发展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 据此 ,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构建和推进生涯教育也需要深刻把握时代要求。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求大力弘扬个人小我与祖国大我相融合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依靠的是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广大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发展与国家 、 民族的发展需要相联系, 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的职责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 “青年一代有理想、 有本领 、 有担当 , 国家就 有前途 , 民族就有希望”。此后, 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讲话中论及人才培养与国家民族需要之间的关系 。2017 年10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时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 。在纪念 “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青年理想远大、 信念坚定,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 就能激发奋进潜力, 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总书记进而指出,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 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 人民的大我之中,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升华人生境界” 。

人生目标、 职业选择、 小我融入大我, 这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的方向。这表明生涯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让青少年有理想、 有发展目标, 而且要有超越个体目的、与国家和民族需要相契合的理想 , 有符合中国意识形态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同时 , 这些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空谈 , 而是应该能够通过个人发展的规划和努力获得实现的路径。这正是我国生涯教育与其他国家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是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的重要内涵。

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生涯教育支撑终身学习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通过受教育获得美好的未来, 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之义 。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包含着一个人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通过教育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自主的选择和规划, 而不仅仅是被动、 盲目地被筛选和安排。眼下, 社会上充斥着家长教育焦虑的言论,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情况下,仍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 , 并将这种紧张提前到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 。这其中固然有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因 , 但不可否认 , 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前景的不确定 、 对信息掌握的有限性 , 会加剧焦虑 。而其应对不确定性的办法 ,就是采取超前学习、 反复练习等方式去为应试做万全准备 ;在面临专业 、 学校类型选择时 ,以高分数、 高收入等作为评判标准。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 造成过度教育和资源浪费, 不利于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同时, 按照同一个类型 、 同一种目标去进行学业竞争, 势必导致教育的异化, 不利于实现未来一代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 党和国家的教育决策部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2019 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明确提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目标是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同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提出 “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 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 畅通 转换渠道 ”,“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大应用型 、 复合型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 。2020 年,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 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 深化职普融通, 等等。 这些政策意味着决策层面正在着力推动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途径 , 破解一考定终身带来的弊端。但是, 由于家长和学生惯性思维固化且缺少了解渠道, 在作出个人选择时 , 可能仍循着过去的 “经验” 进行, 与政策之间存在偏差, 甚至导致一种反向的张力。

鉴于生涯教育对未来和选择的认识与引导功能, 中国特色生涯教育应自觉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 更加清晰地梳理和展现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最新改革成果 ,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多种成才的方式和途径 , 认识社会和人生的宽广舞台, 而不是帮助学生进行基于分数和利益的精确计算和传授在狭窄通道内如何胜出。同时, 生涯教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伴随整个终身学习过程。

3. 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涯教育应更加精准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进入新时代 ,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职业、 工作紧密相连的生涯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就对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人才的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 , 与粗放型经济相对应的是粗放的 、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 学校只需按照社会需求的大致轮廓去培养人才即可 。具体到生涯教育, 也主要是笼统地普及一些有关职业的知识,较为零散地传递一些有关职业的意象, 这种方式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需求。

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给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三大冲击:其一是变化速度快, 新职业层出不穷, 原有职业的内涵不断更新, 任何人都不可能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胜任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其二是种类越来越多,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职业种类纷繁复杂;其三是形态多样, 新业态不断涌现, 如灵活就业、 平台就业等非传统就业模式出现 。这就意味着过去“大水漫灌” 或 “盲人摸象” 式的生涯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生涯教育中传统的人职匹配理论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生涯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生涯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 需要借助信息化 、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掌握社会各行各业最新动态, 帮助学生对未来有尽可能全面 、 清晰的了解, 做到知己知彼。




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梳理并分析现有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是推动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基础。我国的生涯教育起步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 但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的状况, 并未真正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虽未使用 “生涯教育” 概念, 但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下,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工作岗位需要 、 引导升学就业的活动已经存在。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 新高考改革、 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等新情况不断涌现, 生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被教育者和决策者所认识 , 在大学阶段已纳入必修环节, 高中阶段日益普遍 , 部分地区中小学阶段开始涉及。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 我国生涯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加以归纳。

1. 政策供给不足, 发展不平衡

我国生涯教育进入政策层面已有较长历史。早在 1955 年,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高等教育部就曾发布 《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关于升学的思想教育的通知》,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中毕业生升学指导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缓解高中毕业生志愿填报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 个人在教育 、 就业方面的选择空间逐步扩大, 职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等进入政策视野。1993 年, 原国家教委出台 《就业指导纲要》 和 《就业指导办法》。2003 年, 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提及人生规划能力。2008 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 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2010 年, 《国家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2020年)》 提出要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 心理、 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将生涯教育带入新的阶段。2014 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指出要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 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 做好生涯规划” ;同年,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 强调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2017 年,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2017 年版)》 再次明确,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 心理、 学业、 生活 、 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2019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首次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并再次将生涯教育写入其中。

总体来看, 虽然涉及生涯教育相关内容的文件数量不少, 但是往往一笔带过。在国家政策层面, 尚未对全口径的生涯教育目标、 内容、课程、 师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随着新高考的推行, 生涯教育与高考报志愿这一刚性需求结合, 增加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的动力,但由于上位文件缺乏等原因, 目前 10 余个已出台的省级生涯教育专门文件更侧重于原则性要求。以最核心的师资问题为例 , 仅浙江省明确提出要完善生涯规划教师序列。

政策供给的不足, 直接影响着课程、 教学、师资等下位问题, 也给政策倡导与执行偏差之间留下了较大空间。同时 , 缺乏宏观战略层面对生涯教育的重视, 使得生涯教育主要由地方甚至学校进行探索, 在普遍师资准备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借助校友资源、 家长资源开展生涯教育, 被不少学校视作开展生涯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是如果放大到区域乃至全国层面看, 这种做法可能会加剧地区之间 、 学校之间的差距。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和社会资源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生涯信息 , 特别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有可能造成学生面对选择时信息占有的不公平。

2. 课程系统设计不足, 体系有待完善

从政策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出, 我国生涯教育偏重实用功能 , 往往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例如, 改革开放前, 我国教育资源匮乏, 只有少数人可以就读高中、 大学 , 因此升学和就业指导主要聚焦在鼓励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致力于国家生产建设、 培养正确劳动观价值观。进入 21 世纪,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加速, 生涯教育后移至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 。近年来, 虽然政策层面对生涯教育的育人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 但到实践层面, 往往又同高考志愿填报联系在一起。无论哪个阶段, 生涯教育都是以解决找工作或选专业这样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 , 未能从受教育者整体人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全盘考虑。

虽然目前我国除大学和高中阶段外 , 部分地区中小学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职业启蒙,在劳动教育中融入职业体验等活动 , 但是, 各种与生涯教育有关的力量目前主要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生涯教育课程。在宏观层面, 在掌握着课程和教学计划权力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 尚无专门机构设置对生涯教育分学段 、 分年级进行系统规划 、 设计 、管理和评价;在微观层面 , 学校实施的生涯教育目前多以单次体验活动或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为主, 并且仍处于意识唤醒阶段和零散化探索阶段, 虽然生涯教育可以通过思政教育 、 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 心理健康、 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呈现给学生, 但是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和关联, 很多内容还会重复进行, 无法给学生提供贯穿教育生命周期全 过程的指导 , 也影响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

3. 本土理论支撑不足, 教学落入功利窠臼

由于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 目前理论方面的支撑不足, 特别是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支撑。目前, 在实践层面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源于西方, 产生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体系之下, 此类理论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特质和职业需要等微观因素。

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是个人主义倾向的 ,如常见的职业性向测试、 自我认知、 职场信息介绍、 职业体验等手段 , 大多是从个人和职场具体要求出发。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 认识世界、 进行生涯决策时, 更多的都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 。各类生涯指导机构 、 基因检测机构 ,大多为迎合家长需求而进行的营利性项目 , 更是异化了生涯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因此, 在某些地区高中选科以及志愿填报时出现了报考物理专业的人数寥寥无几的现象 。一些生涯教育窄化为职场经验、 技巧的传授, 引导不当还会传递所谓的职场潜规则 、 对体力劳动的轻视 、因性别而产生的偏见等社会不当认知。

可见 , 生涯教育在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安邦定国的责任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远远未能发挥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并未得以充分体现。“树立远大理想” “小我融入大我” 等政策目标在现实中实现的手段和办法不多 , 仅限于课程导论的泛泛而谈, 或者成为需要依靠教师个体水平来决定能否实现的偶然事件 。这就造成了生涯教育政策倡导与教育实践 “两张皮 ”的现象。

与此同时, 生涯教育也缺乏基础研究和资源支撑。随着市场与人才供需结构的变革 , 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了解之广度 、 速度与深度要求也随之提高, 但多数求学者及家庭 、 生涯教育从业者和学校受固有观念 、 经验与知识体系的影响, 不可能形成及时性和预测性适应 , 需要来自科研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支持 。例如 , 从总体上对职业与专业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 对产业结构、 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及时收集反馈等。

4. 师资队伍专业储备不足 , 数量质量亟待提高

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主要由大学生辅导员、 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管理教师及校外培训机构的兼职人员构成 , 高中阶段生涯教育主要以班主任、 心理健康老师为主体, 普遍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储备 。对北京、 上海开展的调查显示, 在高中生涯规划教师中, 67.77%的生涯规划教师表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 , 工作自我效能感较低, 信心不足。 甚至很多高中教师无法给学生正确解释本专科专业内涵及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 , 仅就职业收入 、单位性质等方面提供表面性的介绍信息 。无论是以生师比还是班师比统计 , 生涯教育教师都极难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

总体而言, 高校和高中的专任生涯教育教师 (生涯咨询师 ) 的数量不足 、 专业性不强 、结构不尽合理, 同时在统筹设计的视域下, 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并重视落实到学校层面, 特别是对编制、 待遇和培训的具体指导。对生涯教育的重视, 不仅需要专任教师的胜任, 更需要全体教师的普及提高, 才有助于将生涯教育融于学校教育体系和各科教学之中, 更有助于生涯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 



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生涯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通过生涯教育, 学生对自身、 对社会、 对职业会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对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强大的动力, 这将对提高人才竞争力大有裨益。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生涯教育发展 , 需要在理论、 政策、 实践层面共同发力, 特别是需要从宏观层面对生涯教育作出相应安排 , 为各地各校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实践提供支撑。

      1. 宏观层面:提升生涯教育战略地位, 加强国家统筹规划和支持

如前所述,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 生涯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都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涯教育体系 。例如 ,美国通过立法正式成立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并发布 《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 按照小学、 初中、 高中及成人进行标准划分, 分别提出应具备的与就业有关的能力指标 , 其中, 小学阶段包括 “对自我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 “对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的认识” “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的意识” 等 7 项能力40 余项指标, 从六岁开始进行有关职业的启蒙和指导。这些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所需的基本综合素质。因此 , 要从未来人才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发展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 锦上添花的教育活动,而是能够伴随育人全过程的必要内容。

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生涯教育的政策供给。在各地前期探索的基础上 , 在全国层面对生涯教育有统一规划、 要求和指导, 提供开展生涯教育的基本依据, 提供生涯教育的支持系统 。明确生涯规划教师的身份、 地位、 岗位和待遇,从生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制度 、 经费 、资源、 指导团队等多方面予以体系化保障 。要注重生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 运用新技术促进资源共享, 使高质量的生涯教育覆盖农村和偏远地区。例如, 运用虚拟现实的技术 , 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职场和人生不同阶段的体验 。通过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厘清繁杂多变的职业动态, 实现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相关资源的汇聚与共享。运用短视频, 可以邀请优秀的职场从业者现身说法, 等等。政府可以以委托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去开发生涯教育资源 , 免费提供给老师和学生,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师生,帮助他们开展高质量的生涯教育 , 获取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

2. 中观层面:深挖生涯教育育人内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生涯教育在未来一代人生观、 价值观 、 职业观的塑造上发挥着直接的作用。在生涯教育的设计实施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生涯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自觉对标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通过生涯教育, 让广大青少年对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所认识, 并找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 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生涯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向青少年传递职业和人生的正确观念。但是, 远大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中观层面的职业和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 其中 “平等” “敬业” “诚信” “友善”, 对个人职业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但是, 生涯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应该将相关内容转化为生涯教育的话语、 案例 , 变成可学可见可感的内容, 如体现平等的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体现敬业的 “行行出状元” 等 。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各行各业榜样的力量 , 强化生涯教育育人育才的双重作用。

3. 微观层面 :推动生涯教育一体化建设 ,贯通教育系统内外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生涯教育要从系统性上下功夫 ,超越零散片面的升学就业问题解决思路 , 从支撑终身学习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建构。一方面, 使受教育者及其家庭掌握更充分的信息, 明晰更多成长成才的途径, 缓解教育焦虑和过度教育;另一方面, 超越升学就业权宜之计, 从人的生涯全过程去考虑生涯教育,注重提升受教育者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

生涯教育应从特定学段的出口环节前移至入口阶段, 贯穿各学段、 各类型教育。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为契机, 可以将散落在教育各环节、 各阶段的与生涯教育有关的内容进行统整, 形成纵向以学生年龄特征划分 , 横向涵盖思政教育、 劳动教育、 综合实践、 各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网状生涯教育系统。

除了教育内部的系统设计外, 生涯教育还需要内外打通的系统设计 。对社会职业和学校专业进行全盘梳理, 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基础 , 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 ,我国虽然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但仍不足以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路径, 其表述风格和呈现方式与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涯教育之间还需要转换和丰富 。与此同时,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同一个职业名称之下对劳动者素质、 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更新。这就迫切需要教育、 人社以及各行业部门多方合作加强对职业与专业信息的收集、 提炼、 整合, 加强研究和技术力量支撑,解决职业生涯信息零散、 偶然的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进入一个职业的入口在哪里 、 一个职业从初级到顶尖的路径 , 更好地找到实现人生理想的通途。 




作者|高靓(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编审)、王学男(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往期回顾






教科文摘|牛楠森、易凌云:中国校外学习的系统建构——基于四维学习理论视角第二届《教育研究》论坛专家之声:乡村教育,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邓友超:乡村教育只能办得更好儿童节|教育大家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教科文摘|姚茹:具身道德的脑机制研究——具身德育的认知神经科学证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